1925年3月12日早上九点半,孙中山这位一代革命领袖,带着他那未完成的心愿,在北京协和医院安然离去。
在他去世之后的24年间,由他亲手创立的中国国民党,也被广大中国人民渐渐抛弃,只能躲到台湾,勉强维持一点残存的势力。
每到重要节日,这位革命先烈的像,总会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与教员遥遥相望,仿佛在传递某种默契。
由此可见,人民政府觉得,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不分党派,是属于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宝藏。
而他也真的不配这份特殊照顾!
放弃幻想,走向革命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家的家庭里。
他父亲靠在澳门为人擦鞋谋生,老师家境十分贫困,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五六岁时就跟着姐姐上山砍柴维持生活。
孙眉哥哥为了供弟弟妹妹们吃饭,十七岁那年就跨海去了美国檀香山打工。
到了1879年,孙眉经过八年的努力打拼,终于成为夏威夷最有名的富商之一。
在哥哥的帮衬下,13岁的孙中山得以前往美国,接受现代化的教育。
坐上那艘大轮船奔向檀香山时,小小的孙中山被外头陌生的世界给吓住了,心里头震撼得不行。
多年之后,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这样回想起当时的感觉:第一次看到那船的奇妙,浩瀚的大海,觉得自己的眼界被大开,心里自然生出向西方学问的渴望,这一切让他觉得天地是那么有限。
受到这种精神上的震撼,孙中山变得更加努力,专心钻研西方的文化和学问。
三年过去,他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进入了檀香山一所教会办的普纳荷中学。
在在校学习的那会儿,孙中山深受基督教福音派的熏陶,心里萌生了成为一名传福音的神父的想法。
不过,大哥孙眉心里还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他非常担心弟弟会因此走上歧途。
所以,孙中山在学校待了一年后,就被兄长强制送回了国内。
到1883年,孙中山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故乡香山县。
他虽然接受了西式教育,但对那些过去习惯的苛刻捐税和封建迷信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反而是深恶痛绝。
他一时冲动,竟然和好友陆皓东一起把村里的神像给砸了个粉碎,结果引起了大家的愤怒,那些士绅们更是把他们赶出了村子,之后辗转来到香港继续深造。
那年,中法两国爆发冲突,清政府在战败之前就败了,这让孙中山挺生气的。他想着去军校当兵,为国家出力,可惜被拒之门外,没能如愿。
他打算学法律,搞点政治事情,可中国当时没有专门的法律学校。
孙中山觉得报国没门,只能转而学习医学救人,所以他去报了附近的西医学院。
学医那会儿,孙中山碰见了他的恩师康德黎,而康德黎也是李鸿章的老朋友。
在康德黎的推荐下,李鸿章答应收留孙中山,还给他安排了个五品军牌的职位,月薪是50大洋。
那会儿的李鸿章正当红,大家都夸他是东方的俾斯麦。
孙中山对这位振兴国家的杰出臣子还挺有好感,觉得自己能加入他的团队,去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
不过,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孙中山去两广总督府报到时,被李鸿章的弟弟李瀚章折腾得苦不堪言,还受到不少刁难和欺负,气不过的他最终一怒之下甩袖离开了。
孙中山从两广总督府走出来后,觉得仕途没啥希望了,只能又回到老本行,靠行医救人为生,在澳门开了家诊所。
孙神医凭着那种重义轻财、救死扶伤的侠义精神,很快就在澳门各界传开了名号,赢得了上流社会的一致赞赏。
不过嘛,正如人们说的“上医医国”,孙中山一直没放下过心里那份想当官、救国家的念头。
他觉得那次自己太稚嫩冲动了,李瀚章的傲慢行径不能代表他哥哥李鸿章,还是得给李中堂一个机会。
1894年1月,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孙中山决定再拼一把。
这次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细细推敲,写出了一篇长达八千字的《上李中堂书》,内容详尽地讲述了西方的民权理念和他自己的一套治国方针。
写完之后,他还不太放心,就叫上好友陆皓东、陈少白,以及《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一起帮忙润色了一番,才郑重其事地把稿子递交给李中堂。
那会儿,李鸿章正忙着应付中日甲午战争,根本没空搭理一个医学博士的奏章。
孙中山等了足足半年,可李鸿章一直没发邀请函,反倒是等来了甲午战败的坏消息。
坏消息一传来,孙中山心都碎了,气得直跳脚。
至于他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咱们得说清楚一点。
等太平天国运动一结束,清朝朝廷也搞了个叫“同光中兴”的事儿。
在孙中山这一批战后青年眼中,其实感受到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大国崛起的假象,甲午一战就像一记重磅炸弹,直接打碎了那一代人的世界观。
从那时起,孙中山就彻底放弃了靠进入体制内实现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的想法,果断地萌生了推翻清朝的念头。
在1894年11月12日,孙中山召集了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
会议上,孙中山抨击了清朝的腐败和无作为,提出了赶走鞑虏、振兴中华的革命目标。
奔走起义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方面签署了让国家蒙羞、失去自主的《马关条约》。
9月9日,孙中山在广州开了第一枪,掀起了武装反清的序幕!
不过因为援军没能及时赶到,再加上情报跑漏,起义最终还是被清政府给镇压了。
孙中山的好朋友、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陆皓东,为了保护革命党的花名册,最后不幸遇难,成了近代中国革命中第一位烈士。
第一次起义失败以后,孙中山开始认真总结,他觉得这次挫败主要是因为自己资金有限,势力不够强大。
为了多筹资金,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被誉为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人群体。
这些人是中国里头最早醒过来的那拨人,身在海外遭受了不少欺负,他们都十分盼望着有个强大的祖国能帮他们撑腰,民族情结特别浓厚。
为了筹集华侨的资金,他跑遍了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四处发表演说,积极号召大家筹款。
可是,他的行动也让清政府变得格外警觉起来。
清政府驻英大使馆假借爱国华侨想和他商量捐款的名义,把孙中山骗到大使馆里,没想到出乎意料地把他给抓了。
朝廷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可是乐开了花,立马下令把孙中山引渡回去,公开审判处理。
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一听这消息,赶紧去找伦敦的警察求助。
按照当时的规矩,大使馆算是清政府的领地,伦敦警方也说自己帮不上忙。
还算聪明,康德黎一着急就想到办法,把清政府偷偷抓革命领袖,以及伦敦方面不作为的事儿,通通告诉了媒体。
第二天,这消息就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那会儿英国的百姓可是有着挺浓的革命热情,消息一传开,大家纷纷冲向清朝在英国的使馆,把英国政府都逼得不得不站出来调解,施压清政府,把孙中山给放了。
这场事发之后,孙中山更加坚信要推翻清朝,也看得更清楚这场斗争有多么凶险。
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中央一时慌乱之际,孙中山又一次向清政府发起了挑战。
10月6日晚,惠州的革命党突袭清政府,出其不意地发动起义,趁机带领革命军队向龙岗等地逼近,然后还击败了赶来的清军援兵。这次起义的队伍也由原来的8000人壮大到了两万余人。
可是,人数一下子膨胀之后,后面的财政负担也跟着变重了不少。
那会儿,革命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都是从日本买的。
而革命党的总部设在日本,整个气质也带着明显的日式印记。
要是他们成功了起义,列强们一看就知道,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又扩大了。
那时,两广成了法国人的地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也不想惹这个麻烦。
因此,革命党的后勤线被切断,起义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所有的战果也都丧失了。
这次惠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信心遭到很大打击,觉得这么好的机会都没能推翻清政府,似乎革命的希望就渺茫了。
接下来的五年里,中国的革命形势变得暗淡无光,整个局势一度陷入低迷。
虽然惠州的失利让局势变得黯淡,但孙中山的激情还没有减退。面对各种冷眼和调侃,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革命奔波筹款。
这段时间里,他的革命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和民生这三大目标。
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他还拼命搞统一战线,积极联系国内外的会党,想让他们一块儿加入反清的行动。
会党是那会儿中国的一种民间组织,主要由退伍军人、破产手工业者以及失地农民组成,这些人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西南几个省份。
那会儿最出名的会党人物,就是长江沿线五省的总瓢把子,谭嗣同。
慈禧太后把谭嗣同给杀了,真是把这一帮人完完全全推到了反面。
1899年,谭嗣同的续任者毕永年召集湘、鄂、粤三省的会党,加上孙中山的兴中会,还有一个老牌的反清组织三合会,在香港联合起来组成了光汉会。
1905年,华兴会、光复会这些反清的会党跟光汉会在东京汇聚一堂,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了要赶走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目标。
一旦同盟会成立,革命的浪潮又一次高涨起来。
从1907年起,革命党人在短短四年内,接连在镇南关、钦廉防城、黄冈、惠州七里湖、黄花岗这些地方,搞了八次密集的起义。
八国联军打仗之后,为了扭转局势,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就是组建和培养新军。
这些新式的军队都是按照西方的体制进行训练的,难免会接触到来自西洋传来的民族主义思想。
孙中山瞄准这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新军进行思想上的影响和渗透。
到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时,这项工作终于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
然而,不久之后,革命的成果又被袁世凯抢走,孙中山等人建立的共和政体,也被袁世凯搞得散得七零八落。
在1913年,宋教仁遇刺一事,可说是把共和制度弄得一塌糊涂,彻底崩溃了。
孙中山发动了第二次革命,打算用武力守护共和的成果。
可是因为力量悬殊,难以取胜,只好选择逃到海外避难。
1916年,袁世凯搞起了历史倒退,想恢复帝制。孙中山则支持云南的蔡锷督军,发动护国运动,最终迫使袁世凯放弃了帝王梦。
袁世凯一死,黎元洪接了总统的班,孙中山催促他赶紧重新开国会,把共和这个事儿搞起来。
可是黎元洪这会儿不过是个名义上的总统,真正的大权其实还在北洋军新上任的头儿,也就是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手里。
不一会儿,这两个家伙手底下的总统府和国务院就为了是否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闹起了府院之争,结果两边一闹腾,双双宣布辞职、下台了。
1917年,徐州都督张勋找借口调停府院之间的矛盾,带兵闯入北京,上演了一出复辟的戏码。
段祺瑞不想让张勋得逞,他借着重建共和国的名义,带兵进了京城,把张勋赶走,又让自己再次登上了皇位。
可是,段祺瑞一上台就不愿意重新开国会,结果孙中山就联合西南的军阀展开了护法战争。不过,最终因为队伍里各怀心事,战事也没能成功。
到了1922年,孙中山再次迎来了人生中最阴暗的一段日子。
因为他连续几年北伐未果,导致同属革命党阵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不愿再用本省的财力投入那无底的革命事业,双方便出现了矛盾。陈炯明突然调兵攻占了总统府,孙中山也不得已只好逃到上海避难。
不过,常言道福祸相依,孙中山在上海流亡期间,遇到了刚刚来到中国推行项目的共产国际代表越飞。
他们一拍即合,签署了《孙文越飞宣言》,一方有钱没项目,另一方有项目没资金,就这样折腾出个新局面,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
在苏联的一掷千金支持下,那些已经送进ICU、快要熬不过去的国民党,竟然奇迹般地惊醒过来,像是换了新生命似的,重新站了起来。
在苏联的巧妙引导下,孙中山接受了新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融入国民党,帮助重组和调整党内的组织结构。
借助共产党的帮助,原本零散的国民党变身成了一个具备强大动员力的列宁式政党,组织变得更加紧密有序。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的支援下创办了黄埔军校,招募全国志向远大的青年到广州参军。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支持的冯玉祥在北京发起政变,推翻了北洋曹锟当政,革命的局势变得格外鼓舞人心。
应冯玉祥的邀请,孙中山在那年寒冬北上,与他商讨组建新政府的事宜。
等他走了以后,霸占粤东的陈炯明抓住机会反攻,年轻的黄埔军人不得不在1925年1月踏上东部战场展开战斗。
就在局势逐步好转、战事连连得胜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心中的精神象征、国父孙中山,在3月12日于北京去世了。
中山先生虽然离开了,但他亲手点燃的革命火种,在他去世后的两年间,蔓延到了江南江北,最终将他毕生的敌人北洋政府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受到他鼓舞的年轻人,也纷纷奋不顾身地投身于救国的事业中!
实盘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